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韵味 风雅钱塘、诗画江南,杭州可谓是步步有历史、处处有文化。近年来,杭州积极构建文化建设“158”体系,持续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探索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形态,充分彰显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携刻下了杭州注脚。世界遗产串珠成链,千年文化焕发现代生机。制定《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城”为单位,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秉持“保护第一、综合整治、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理念,积极推动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效。深耕历史文脉的现代化转型和公众化表达,用丰富的数字化手段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推动传统文化与科技美学深度融合,真正做到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风貌。常态化举办“杭州良渚日”“杭州西湖日”系列活动,通过系列展览、品牌打造、文创产品、公众体验活动等新形式,让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跨界联名开发亚运产品,把城市的文化遗产、价值观和城市文化活力融入产品设计,丰富、拓展了杭州标识的内涵与外延。杭派非遗匠心独运,折射城市文明鲜活记忆。杭州出台《关于建设高水平“非遗强市”打造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范例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强市”。目前,杭州已拥有人类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项目48项、省级项目184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浙派古琴、木版水印、宋代点茶技艺、宋韵瓷器、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亚残运会等重大赛会载体陈设和互动体验,推动世界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杭派表达,使得千年文化魅力借助重大赛会与世界多元文化互学共鉴。
在推进文化繁荣的过程中,杭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杭州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例如,全市范围内建设了多个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这些设施不仅免费向市民开放,还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演出等,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同时,杭州还注重发挥社区在文化服务中的作用,通过建立社区文化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杭州还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出了多条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如西湖文化游、南宋皇城文化游等,既提升了旅游体验,又传播了杭州的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杭州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书法、国画、戏曲、诗词等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杭州还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出版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研究成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例如,浙江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文化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对杭州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出版了《杭州通史》《西湖文化史》等多部著作,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此外,杭州还注重国际文化交流,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搭建了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平台,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杭州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例如,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实现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展示,方便市民随时随地获取文化信息。同时,杭州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精准把握市民的文化需求,为文化服务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杭州还积极探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推出了一系列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如“虚拟西湖”“数字良渚”等,让市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杭州的历史文化魅力。
为了确保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杭州不断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制定了《杭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xx-20xx年)》,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多项扶持措施,如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同时,杭州还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实施“文化名家”工程、“青年文艺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吸引了一批高层次文化人才来杭创业发展。此外,杭州还建立了文化项目评审机制,通过专家评审、社会评议等方式,确保文化项目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杭州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又积极探索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杭州特点的文化品牌。未来,杭州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坚定的信心迈向未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杭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