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建强“三支队伍”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近年来,我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强村干部、驻村干部、党员“三支队伍”,激活乡村振兴“领跑力、引擎力、源动力”,为乡村振兴汇聚“硬核”力量。一、建强村级干部队伍,锻造乡村振兴“强引擎”。一是坚持多途径“选”。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物色和选拔村“两委”干部,持续优化人员结构。当前,全县10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回引48人,退役军人5人,致富能人10人。二是坚持多维度“育”。探索出台《关于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通过跟岗挂职、结对帮带、教育培训、关心关怀、择优培养“五个一批”措施,培养一大批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印发《关于落实“五个一批”选派第二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跟岗挂职锻炼和交叉任职的通知》,选派25名村(社区)干部赴东莞、进站所、跨村庄开展跟岗挂职锻炼和交叉任职。持续抓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工作,依托县属职业技术学校常态化举办学历提升班,并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走村观摩等活动,全面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本领。三是坚持严要求“管”。构建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乡镇党委具体负责、村党组织落实执行”的工作格局。严格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档案,定期开展履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挂钩,激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当作为。
二、建强驻村帮扶队伍,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一是精准选派,确保队伍专业。按照“因村派人、人岗相适”的原则,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优秀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确保驻村帮扶队伍既懂农业又懂农村。截至目前,全县共选派120名第一书记和240名驻村工作队员,覆盖所有行政村。二是强化培训,提升能力水平。制定《驻村帮扶队伍培训计划》,围绕党的理论政策、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内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帮助驻村帮扶队伍掌握政策、熟悉业务、提升能力。同时,依托县党校、职业技术学校等资源,采取专题讲座、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健全机制,保障工作成效。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驻村帮扶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定期开展督查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驻村帮扶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关心关爱,解决后顾之忧。建立驻村帮扶工作生活补助制度,确保驻村帮扶队伍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同时,定期走访慰问驻村帮扶队伍,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驻村帮扶队伍安心工作、乐于奉献。
三、建强党员队伍,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一是强化教育,提升党员素质。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为载体,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阅读红色书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二是搭建平台,发挥先锋作用。创新党员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等方式,引导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当先锋、作表率。如,某村成立“党员助农服务队”,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某社区成立“党员爱心车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接送服务,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三是严格管理,保持队伍纯洁。严格落实党员积分制管理,细化量化党员日常表现,定期进行评议公示,确保党员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激发活力,扩大组织覆盖。针对农村党员老龄化、流动化等问题,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如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开展线上交流讨论;利用节假日等时机,组织流动党员返乡参加组织生活,增强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注重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发展党员,不断为农村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综上所述,通过建强“三支队伍”,我县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优化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