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范文 > 关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情况的调研报告 >

关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找准定位,按照省委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两化一推”工作,高质量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助力新阶段现代化实力x市大美x市建设,8月上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带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专委会负责同志、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负责同志参加的调研组,赴xx、xx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并赴部分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xx现代产业园区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主动对接沪苏浙,紧紧围绕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的目标,把沪苏浙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在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始终把产业承接作为关键所在,通过共建园区、产业协同、精准招商等手段不断壮大园区规模,全力发展与沪苏浙高端产业相配套、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以积极姿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成效初显。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x市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和x市市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部署,及时制定《x市市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等,对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出台了《关于印发x市市支持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x市市推进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加快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同时,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形成合力。

  (二)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通过实施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缩短了项目落地时间,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此外,我市还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融资担保、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这些举措不仅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落户,也促进了本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基础设施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市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互联互通”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在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为产业转移和企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能源方面,着力提升电力供应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确保企业生产用电用气无忧。在信息方面,大力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这些努力,我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精准招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抓手,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资源,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一方面,聚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采取“一对一”精准对接的方式,量身定制招商方案,成功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注重产业链招商,围绕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我市不仅引进了大批优质项目,也为本地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空间,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二)创新合作模式,增强协同发展能力。我市积极探索与沪苏浙地区的合作新模式,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设立飞地经济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共建产业园区方面,我市与上海、江苏等地合作共建了多个产业园区,如x-x产业合作园区、x-x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了园区的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入驻。在设立飞地经济方面,我市与杭州、南京等城市合作设立了多个飞地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共同招商,实现了两地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些创新合作模式不仅拓宽了我市的发展空间,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市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我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先后建设了x市科技创新中心、x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服务。二是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我市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三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我市实施了“x市英才计划”,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三、存在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市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层次仍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我市引进了一批优质项目,但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附加值。二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我市虽然搭建了一些科技创新平台,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创新能力仍有不足,特别是在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需加大力度。三是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我市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市发展。四是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虽然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企业和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龙头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延伸和升级。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与沪苏浙地区的产业协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设立飞地经济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现有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二是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三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我市发展。二是加强与高校院所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我市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各类人才在我市能够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二是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和群众宣传解读各项惠企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四是加强政企沟通,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服务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总之,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扎实推进“两化一推”工作,高质量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新阶段现代化实力x市大美x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