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局专题党课: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美丽城乡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美丽城乡建设。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美丽城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周礼》指出:“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其本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这也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动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之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近年来,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我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同时,绿色发展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美丽城乡建设
(一)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学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专家辅导等多种形式,深入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查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各地各部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以及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等多维度空间,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要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加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力度,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三)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要求,加快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各类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归属,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要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肃追责。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机构,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要创新环境治理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四)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力度,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和装备,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要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要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管理和服务能力。要加大生态环境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城乡建设格局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政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要切实履行好组织、引导、服务、监督等职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要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评价,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承担起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要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减少浪费,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税收、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促进绿色经济加快发展。
(三)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性,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清洁家园、志愿服务等,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开展活动,协助政府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表彰奖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树立典型,弘扬正能量,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美丽城乡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