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西部地区在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纵深。一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西部地区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但当前西部地区仍面临发展质量不高、与东中部差距明显、发展潜力释放不足等问题,亟须针对性破解难题,探索新形势新任务下的特色发展之路。202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对西部地区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为此,应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立足发展的现实阶段和人民需求,推进西部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补短板夯基础,切实巩固拓展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西部地区曾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精准施策、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面对乡村振兴的新使命,西部地区必须继续保持攻坚态势,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和拓展。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深化产业帮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民族文化等,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此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强化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西部地区教育投入,特别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拓宽增收渠道。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医疗保障政策,减轻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安全。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五是激发内生动力,培养自力更生精神。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广大农民树立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思想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合力。
六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保障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支持城市人才、资金、技术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七是创新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立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推广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经验,提高农民参与决策的能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通过上述措施,西部地区可以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各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更是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因此,西部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密度和发展方向,避免盲目扩张和无序建设。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促进城镇间功能互补、错位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其在集聚高端要素、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同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落户,增强城镇经济活力和吸引力。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大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缩短区域间时空距离。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注重生态优先,建设绿色低碳城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准入,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广节能建筑和新能源汽车,营造优美宜居环境。
五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城镇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制约城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六是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以上举措,西部地区可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要注重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衔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总之,西部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既是党中央赋予西部地区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西部地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担重任、开拓进取,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