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按敏感级别和业务类型,可划分为:涉密机要专网、电子政务专网和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外网是为市民提供政务公开信息和网上服务场所的媒体,直接同因特网连接;政务专网上运行关键的政务应用,是为公务员提供协同办公、信息传输交互和业务数据处理的网络平台;涉密机要专网与电子政务专网实行物理隔离、与政府外网实行物理隔离。这三大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关系到政府的高效运作,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安全建设内容
为了保障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需要为电子政务网络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选择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认证的安全技术和产品,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中实施信息安全工程,保证电子政务三大网络的安全。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技术和运行体系、系统安全服务体系、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这些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执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从而有效防范各种安全威胁。
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作为一个过程去考虑、设计、实现、执行。只有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行为,形成一个动态的安全过程,才能为电子政务网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它包括:安全方针、安全组织、资产分类与控制、人员安全、物理与环境的安全、通信与运行的管理操作过程与职责、访问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业务连续性管理、遵循性与法律要求的一致性。具体来说,安全方针应明确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目标和原则,确保所有参与者都有共同的认识和行动方向;安全组织则需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资产分类与控制则是对电子政务网络中的各类资产进行分类管理,确保重要资产得到重点保护;人员安全则强调对参与电子政务网络管理和使用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背景审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物理与环境的安全涉及对电子政务网络的物理设施和运行环境进行保护,防止外部因素对网络造成破坏;通信与运行的管理操作过程与职责则明确了各环节的操作规范和责任分工,确保网络运行的顺畅和安全;访问控制是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系统开发与维护则强调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注重安全,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业务连续性管理则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在遭受攻击或故障后能够迅速恢复;遵循性与法律要求的一致性则是确保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法律风险。
技术和运行
一个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人、技术和运行三部分,其中技术体系包括保卫主机与应用系统、保卫边界、保卫网络和基础设施以及支持性基础设施等部分。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
4.1 局域网主机与应用系统安全
局域网主机与应用系统的安全性比较复杂,数据的计算、交换、存储和调用都是在局域网中进行的,黑客和不法分子常使用的破坏行为就是攻击局域网。局域网环境保护所关注的问题是:在用户进入、离开或驻留于局域网时,如何确保其行为符合安全规定,防止非法入侵和恶意操作。为此,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如: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通过实施多层次的身份认证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局域网中的资源。同时,采用细粒度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用户对特定资源的访问权限,防止越权操作。
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在局域网的入口处部署高性能的防火墙,过滤掉潜在的恶意流量,阻止未授权的访问请求。同时,利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及时发现并响应异常行为,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 数据加密与备份: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即使数据被窃取也无法被解密和利用。同时,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导致业务中断。
4. 日志审计与监控:建立完善的日志记录和审计机制,记录用户在网络中的所有操作行为,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追溯和分析。同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及时发现网络中的异常活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 终端安全防护:加强对局域网内终端设备的安全管理,安装防病毒软件和补丁更新程序,防止终端设备成为攻击的跳板。同时,对终端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漏洞扫描,确保其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6.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对局域网的使用者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通过培训,使用户了解常见的安全威胁和防范方法,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件。
网络边界安全
网络边界的保护是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界安全的目的是防止外部攻击者通过网络边界入侵内部网络,同时也要防止内部网络中的敏感信息泄露到外部。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边界防火墙:在电子政务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部署高性能的边界防火墙,严格控制内外网之间的数据流动。防火墙应具备强大的访问控制能力和深度包检测功能,能够识别和过滤掉潜在的恶意流量。
2. 入侵防御系统(IPS):在边界防火墙的基础上,部署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自动识别并阻断攻击行为。IPS应具备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各种新型攻击。
3. 虚拟专用网络(VPN):对于需要远程访问电子政务网络的用户,应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保密性。VPN应支持多种认证方式,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能通过VPN访问内部网络。
4. 安全隔离区(DMZ):在电子政务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设置安全隔离区(DMZ),将对外提供服务的服务器放置在DMZ中,减少外部攻击对内部网络的影响。DMZ内的服务器应具备较高的安全防护能力,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漏洞修复。
5. 边界安全审计:建立完善的边界安全审计机制,记录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流,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追溯和分析。同时,通过定期的安全审计,发现和解决边界安全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安全策略。
网络基础设施安全
网络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网络的基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稳定运行。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
核心交换机与路由器: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是网络的核心设备,应选择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产品,并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修复。同时,应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对核心设备进行操作。
2. 网络设备管理:对网络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确保所有设备的配置和运行状态都在可控范围内。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设备的性能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设备故障,确保网络的稳定运行。
3. 网络拓扑优化: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合理规划网络拓扑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网络连接,降低安全风险。同时,通过冗余设计和负载均衡技术,提高网络的可用性和抗攻击能力。
4. 物理安全防护: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物理环境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机房、数据中心等关键区域的安全。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物理安全设施,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关键区域。
5. 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确保在发生网络故障或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同时,通过应急响应团队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支持性基础设施安全
支持性基础设施是指为电子政务网络提供支撑的各种系统和平台,如数据中心、云平台、数据库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同样重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防护:
数据中心安全:数据中心是电子政务网络的核心,应采取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其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通过安装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手段,防止外部攻击者入侵数据中心。同时,对数据中心的物理环境进行严格管理,确保机房的安全。
2. 云平台安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网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云平台。因此,需要加强对云平台的安全管理,确保云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云资源。同时,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和漏洞修复,确保云平台的安全性。
3. 数据库安全:数据库是电子政务网络中存储重要数据的关键组件,应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确保数据库的安全。通过实施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措施,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同时,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安全检查和性能优化,确保其稳定运行。
4. 安全监控与审计: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和审计机制,实时监测支持性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通过日志记录和审计分析,追溯安全事件的根源,不断优化安全策略。
结语
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全面布局。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支持性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可以有效提升电子政务网络的整体安全水平,确保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电子政务网络的安全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