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应有保障,粮食安全添底气
7月17日,202x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网络体系建设暨“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推进会在江苏兴化召开。化肥等农资是粮食的“粮食”,农资供应是否量足价稳,事关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只有充分做好农资服务的“进、销、存、用、回”全周期闭环管理,让农资等粮食的“粮食”有充分保障,才能夯实粮食安全底气。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承压的背景下,稳住粮食安全底线,就稳住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数据显示,202x年,全国夏粮丰收,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增长2.5%,为应对风险挑战提供了支持,增添了底气,为稳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注入强大信心。在粮食生产的整个流程中,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各级供销合作社积极行动,不断优化农资供应结构,推广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资产品。通过建立和完善农资追溯体系,确保农资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同时,各地还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普及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在江苏兴化的推进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供销合作社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农资供应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农资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为农资供应带来了新的机遇。无人机喷洒、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施肥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引进和推广这些新技术,通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保障农资供应的同时,各级供销合作社还注重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建立农资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及时发布质量信息,引导农民选择优质农资产品。此外,还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热线,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例如,通过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完善农业保险体系,降低农民种植风险;通过优化粮食收储政策,稳定市场价格。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与此同时,各地还积极探索粮食生产的新模式、新业态。如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与食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合作,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对接;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托管服务,解决小农户生产中的难题;探索生态农业,通过有机种植、循环利用等方式,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在国际层面,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农业技术和装备的输出,帮助沿线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通过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活动,分享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经验和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总之,农资供应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农资供应体系,不断提升农资服务水平,为实现粮食安全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