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困境与突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医疗照护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也日益显著,有限的医疗、养老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急需实现二者的结合。与此同时,社区居家是最适合我国社情民意、成本也相对较低的养老方式,而社区居家失能、失智、高龄老人的医养结合服务,包括能力评估、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康复护理、长期照护,乃至临终前的安宁疗护,是“刚需中的刚需”“短板中的短板”,是人民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基层卫生机构,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一定数量的集中床位,并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等形式开展延伸到居家的服务。但集中式床位不足与使用率不高并存,全科医生和护理专业人员数量较少,居家护理设施如适老化改造、护理型床具等缺乏,社区资源不足制约了机构提供居家上门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主要功能定位是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重、人员紧张,难以为数量庞大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很多老人只能依靠家庭成员来完成日常照护,只有在老人需要治疗性干预时才向专业机构提出上门要求,需要住院时才不得不转到医院就诊。于是有些地方的家庭医生签约出现“为签约而签约”现象,后续服务提供并没有跟上。再者,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地区在实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面对上述挑战,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强调了要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此外,《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细化了推进医养结合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设施设备配置、优化服务流程、提高信息化水平等。
然而,政策的落地执行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尽管国家层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另一方面,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加之部分地区对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力,导致实际效果打了折扣。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医养结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方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针对目前全科医生和护理专业人员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医养结合事业。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是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提高服务精准度和便捷性。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通过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多种形式,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服务供给。五是注重人文关怀。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总之,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努力破解难题,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国的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