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截至202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亿,占总人口的21.1%,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情。医养结合将相对独立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促进资源共享、服务衔接。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主要呈现“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因此,居家养老、就医用药、康养照护等问题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急需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提升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在顶层设计上,将医养结合纳入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规划,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和服务指南、医养签约合作服务指南等。将医养结合纳入医改工作和健康中国行动重点任务。在服务体系构建上,探索形成医养签约合作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养老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4种相对成熟的服务模式,支持专业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服务机构建设。在服务质量提升上,将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情况列为全国“质量月”活动内容和质量工作考核要点,连续三年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为了进一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首先,在政策层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养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该指导意见强调,要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措施,如北京市出台的《北京市医养结合服务管理办法》、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这些地方性政策文件为医养结合服务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其次,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力度。自202x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此外,各地政府也积极筹集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例如,广东省佛山市通过设立医养结合服务基金,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贴,有效缓解了服务机构的资金压力,促进了医养结合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加强医养结合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调整医学教育结构,增设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相关专业,培养一批具有医养结合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现有医护人员和养老服务人员的医养结合服务水平。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通过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定期举办医养结合服务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为全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此外,还建立了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库,为各类服务机构提供人才支持。
最后,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医疗记录、养老服务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方便老年人及其家属查询和使用。二是推广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新技术应用,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在线诊疗、健康管理等服务。例如,浙江省杭州市通过建设“智慧养老云平台”,实现了老年人健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老年人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照护服务。三是加强对医养结合服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提升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培养,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