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五管五有”分类管理党员助力基层党建“提质聚力”
近年来,我乡积极探索党员精准分类管理新路径,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别党员,靶向开展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创新“五管五有”农村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激发党员内生动力,促进党员作用有效发挥,全面提升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一、突出作用发挥,“践诺式”管理让“在职党员”有“为”。一是有机制。根据在职党员的岗位职责,采取承诺践诺等方式,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民生服务、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内容为在职党员搭建服务平台,制定在职党员量化考核评估标准,依托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机制,按照党性修养、工作绩效、学习能力、先锋模范作用等设置具体内容进行日常积分管理。二是有考核。采取“季评年考”方式建立“个人自评、党员互评、党支部初评、党委复评”四级考核评价机制,将年度党员积分评定结果作为民主评议党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平时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激励在职党员争先进、作表率。截至目前,推荐评选出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区级“优秀共产党员”1名、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选派优秀在职党员到东莞、贵阳跟岗学习2人。三是有监督。践行“三诺、三进、四亮”评议监督模式(三诺指党员的承诺、践诺、评诺;三进指党员引领进社区、进村组、进群众家门;四亮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亮成效),将党员积分考核管理与“多网合一”制度相结合,展示在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形象,在“党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并公开接受群众评议与监督。截至目前,10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承诺志愿服务事项300余个,积极参与法律宣传、困难帮扶、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突出载体创新,“认岗式”引导让“无职党员”有“责”。一是科学设岗定责。通过群众点岗、党员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培训上岗“五步法”,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工作需要,设立政策宣讲员、环境监督员、矛盾调解员、文化宣传员等岗位,确保每一名无职党员都有岗可认、有责可担。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定期组织无职党员参加党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等培训,提升无职党员履职尽责的能力。同时,利用党员活动日、主题党日等时机,组织无职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严格考核激励。建立无职党员履职情况季度汇报和年度评议制度,通过自我评价、群众评议、党组织审定的方式,对无职党员履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于表现优秀的无职党员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其工作热情。截至目前,全乡已有200余名无职党员主动认领岗位,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有效推动了乡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突出服务导向,“服务式”管理让“流动党员”有“根”。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实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流入流出情况及联系方式等,确保流动党员始终处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二是加强联系沟通。通过电话、微信、QQ等多种渠道,定期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生活情况,及时传达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三是提供贴心服务。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需求,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鼓励和支持流动党员在流入地积极发挥作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四是搭建互动平台。利用节假日等时机,组织流动党员回乡参加党组织活动,增进他们与家乡的联系和感情。通过这些举措,有效增强了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始终保持与党组织的紧密联系。
四、突出教育引领,“学习式”管理让“青年党员”有“魂”。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组织青年党员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二是丰富学习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在线学习平台,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组织线上讨论交流,拓宽青年党员的学习渠道。同时,开展读书分享会、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青年党员的学习兴趣。三是注重实践锻炼。鼓励青年党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四是树立先进典型。评选表彰一批在学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青年党员,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升了青年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后备力量。
五、突出关爱帮扶,“暖心式”管理让“困难党员”有“家”。一是建立健全帮扶机制。成立困难党员帮扶领导小组,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责任,确保每一名困难党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二是开展精准帮扶。根据困难党员的具体情况,采取经济救助、医疗援助、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定期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倾听他们的诉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重拾生活的勇气。四是搭建互助平台。发动有能力的党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困难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困难党员的良好局面。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总之,“五管五有”分类管理党员模式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五管五有”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党员分类管理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