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社会各界都对市政府提了一些意见。这个问题对全国各个城市来讲都是比较普遍的难题,对XX市来讲也有一定的个性,需要我们从XX市实际出发,尽快加以缓解。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听到了一些说法。有人讲看病不难,主要是找名医难,医院分布集中在城区,医疗技术力量集中在一些大医院,因此找“好医生”看病难。有人讲看病贵,基本药物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式,但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如果政府投入不足,医院必然要去创收,主要是向病人“收”,那看病又贵了。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要把握三条:第一,供需矛盾是根源。现行的医疗技术力量难提高,医患矛盾不断的增加,根子是供需矛盾的问题。外国的医生、香港的医生,一个感冒要看半小时,最后甚至药都不开,让病人回去多喝开水就行了。而我们的医生,基本上像搞“批发”的,有个五分钟诊断就不错了。因为有限的资源,无限的需求,这个矛盾太大;供不应求,使得不少大医院、名医生、好医生只能这样做。尽管这些年我们在优化医疗布局、加大投入方面做了不少,但病人也在不断地增加,资源和需求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另外,病人总希望看好医生,好医生也希望能够静下心来好好看病,但供不应求,医生的负担很重,有的是在透支自己来为患者服务;患者的意见很大,因为他对好医生寄予的期望值很高。第二,投入不足多因素。假如医院没有债务,假如政府投入到位,有医院、有医生、有医保,“看病难、看病贵”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增加投入是必要的,但方向上要调整完善。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整体提升市民的健康素质,要通过优化投入来促使市民少生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是公共卫生问题,看得起病是医疗成本问题,看得好病是医疗技术问题,方便看病涉及到医保问题。多方投入,多方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改革机制促发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仅需要增加投入,还需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首先,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引导患者合理就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还能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要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医保作为解决“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完善医保政策,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再次,要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开支,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最后,要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引进人才等措施,不断提升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第四,强化监管保质量。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医疗监管,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方面,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医疗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医疗欺诈、过度医疗等行为,维护医疗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医患矛盾,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第五,社会参与共治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传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需求。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医疗卫生服务的监督和评价,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提升。
综上所述,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