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政务公众号发展的三个误区
政务公众号是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在第三方社交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为了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近期,一批基层政务公众号宣布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此次政务公众号“瘦身”,既响应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也标志着政务公众号由自主性发展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从“蜂拥入场”到“有序离场”,政务公众号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减弱。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的重要渠道,政务公众号需要走出发展的误区,坚守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初心,“轻装上阵”,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政务公众号发展的三个误区
一是账号“铺摊子、扯面子”。自20xx年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营开始,从省到市再到县乡镇,政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x年12月,政务新媒体账号已超过14万个。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政务公众号多而不精、多而同质的乱象。有些政务公众号开而不管,甚至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僵尸”“空壳”“睡眠”账号。一方面,有些政务公众号不是基于实际需要,而是出于“唯恐落于人后”的非理性心态,最终铺摊子的“抢位赛”演绎成了冷冷清清的“表面工程”。
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影响了政府形象。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开设政务公众号时,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考虑,盲目追求账号数量,忽视了账号的实际效果和服务质量。有的政务公众号内容更新滞后,信息陈旧,甚至长期无人维护,成为“僵尸”账号,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此外,一些政务公众号在功能设计上过于简单,缺乏互动性和实用性,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导致用户流失严重。因此,政务公众号的发展应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真正发挥其服务群众、凝聚民心的作用。
二是内容“灌输式、说教化”。部分政务公众号在内容发布上存在“灌输式、说教化”的倾向,过分强调政策宣传而忽视了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一些政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语言生硬、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难以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共鸣。这种单向度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还容易造成公众反感,影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效果。政务公众号应当转变观念,创新表达方式,采用更加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和形式,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是运营“重形式、轻实效”。在运营过程中,部分政务公众号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将政务公众号的运营视为一项任务,片面追求阅读量、点赞数等表面数据,忽视了公众的实际需求和服务效果。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可能导致政务公众号沦为“形象工程”。政务公众号的运营应当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通过优化内容、丰富形式、加强互动等方式,切实解决公众关心的问题,提高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政务公众号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政务公众号的健康发展。
走出政务公众号发展的误区,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唯数量论”的错误观念,把提升政务公众号的服务质量和效果放在首位。其次,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声音,回应群众关切,不断提升政务公众号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运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确保政务公众号的内容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后,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政务公众号的运营行为,防范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为政务公众号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务公众号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政务新媒体发展之路,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