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政务公众号发展的三个误区
政务公众号是各级行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在第三方社交平台上开设的政务账号。为了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近期,一批基层政务公众号宣布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此次政务公众号“瘦身”,既响应了《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也标志着政务公众号由自主性发展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从“蜂拥入场”到“有序离场”,政务公众号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减弱。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的重要渠道,政务公众号需要走出发展的误区,坚守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初心,“轻装上阵”,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政务公众号发展的三个误区
一是账号“铺摊子、扯面子”。自20xx年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营开始,从省到市再到县乡镇,政务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x年12月,政务新媒体账号已超过14万个。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政务公众号多而不精、多而同质的乱象。有些政务公众号开而不管,甚至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僵尸”“空壳”“睡眠”账号。一方面,有些政务公众号不是基于实际需要,而是出于“唯恐落于人后”的非理性心态,最终铺摊子的“抢位赛”演绎成了冷冷清清的“表面工程”。
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影响了政府形象。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开设政务公众号时,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考虑,盲目追求账号数量,忽视了账号的实际效果和服务质量。有的政务公众号内容更新滞后,信息陈旧,甚至长期......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