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202x年5月,在赴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方愿同法方加强沟通协作,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并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希望中法两国能够“携手再出发,推动中法关系取得新的更大成就,造福两国和世界”。这一论述不仅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深刻揭示了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智慧。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出自《中庸》第十章,其上下文为:“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君子和而不流”,指君子在与人相处时既要保持和合、和谐、和顺,又不可失去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能无原则地迎合苟合。“和而不流”的反面,则是自命不凡,待人倨傲不恭;或是毫无原则,盲目附和趋同。君子凡事当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同时又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做到相互尊重、以和为贵。
“中立而不倚”,“中”是儒家所说的“中道”,“立”是独立,这句是指守住中道而独立不倚,按照自己的标准和原则,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为外界的各种干扰和诱惑所动摇,不倚靠任何一方,也不偏袒任何一方,始终保持独立、中立、公允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强哉矫”的“强”指有力、健壮之意,如强壮、强大等;而“矫”则有矫正、纠正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一种坚定、刚毅的态度。这句话的整体含义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应当在保持和气的同时,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所左右,展现出强大的内在力量。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在这种背景下,“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一理念与“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精神高度契合,强调在国际交往中既要保持友好合作,又要坚持原则立场,不随波逐流,不依附于任何一方。
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维护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既不盲目追随他国,也不固步自封,而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国际责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倡议和方案。例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展示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在经济全球化方面,中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努力推动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在双边关系中,中国同样遵循“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原则。以中法关系为例,双方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包括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尽管中法两国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都能通过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共同推进双边关系的发展。这种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国际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此外,中国还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在亚洲,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在非洲,中国通过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在拉丁美洲,中国与拉美国家深化经贸往来,拓展人文交流,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国际安全领域,中国同样践行“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原则。面对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中东问题上,中国积极推动各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为实现地区长治久安贡献力量;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支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半岛问题,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分歧,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总之,“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的基本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原则对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将继续秉持这一精神,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