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不断实现制度现代化这一核心价值目标,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巨大制度效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支撑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所遵循的“人本逻辑”,把制度改革和创新提到更加自觉和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深化制度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从而领导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命题,由此“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大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一项“重大原则”,强调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呈现出许多新内涵和新特点,其中最重要之点就是,以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为“目标导向”,以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主轴”,制度改革的现代化取向更加明确,制度创新的现代化内涵更加厚重。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导向,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影响现代化事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勇于担当,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不仅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1+6”改革方案,即一个总目标加六个方面的具体部署,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不仅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也要注重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一方面,要加快改革步伐,及时出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确保改革蹄疾步稳;另一方面,要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注重风险防控,确保改革行稳致远。特别是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事项上,必须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论证评估,确保改革措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深化改革的主体责任,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实施。要建立健全改革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清单,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本领,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做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同时,要大力弘扬改革精神,营造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让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总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只有牢牢把握目标导向,明确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紧紧盯住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才能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