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范文 > 理论文章、评论心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根基和动力源泉 >

理论文章、评论心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根基和动力源泉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根基和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效能,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走出一条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强国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和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从质和量相统一的方法论角度深化了对于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科学技术始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可以渗透赋能生产力的三个关键要素,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生产工具、优化生产组织形式,从而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能够模拟人的智能行为,实现复杂任务的自动化处理;生物技术的进步,则为医疗健康、农业种植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越强,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就越稳固。因此,加强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更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还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高端人才储备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利益,也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技向善的原则,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确保科技成果的安全可控,防止技术滥用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支持,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拓展和深化,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指导。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生产力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精准把握和科学指引。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等多重挑战。唯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研经费配置,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为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特别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再次,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多主体协同发力。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应发挥好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为企业和科研机构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应加强基础研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引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保科技成果的安全可控,防止技术滥用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还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