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直接证据,如何坐实审计发现在现实审计工作过程中,是不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件总是感觉存在问题,但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事情?是内控缺陷还是风险事件,或是人为因素,无法坐实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职业判断或者主观感觉,那么这种情况下,必须注重三点:一是考虑自己在理论层面的知识是否扎实,找到反映问题的角度;二是性质问题还是数量问题,若为性质问题就力争突破;三是影响程度的大小,做审计一定要抓大放小,不能纠结于一些细节,而应该系统性思考,扩展性考虑。有了以上三点的铺垫,对于一个审计发现是否需要继续突破?应该就有了基本把握和判断。那么对于一个证据缺乏甚至缺失的审计发现,如何得以坐实,并取得突破呢?最近所参与的工作有了以下八点的总结,予以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数据思维,进行趋势分析。较为重大的事项,对于数据的影响较为明显,在具有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筛选、分层、趋势分析,一些个性化的事件就会作为主要事件凸显出来,对于下一步排查和深入、拓展审计具有很大的帮助:如没有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条件,那么就利用排除法,这条先pass;第二、专家意见的征询和采纳。审计人员可能接触的面比较广,但不等于审计人员什么都懂,这是必须要承认的,所以通过对专家的咨询和意见收集,可能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不同境界。当然这里的专家不是指那些位居高位,或者名声在外的专家教授,而是指所在组织或者某一岗位上比较熟悉,且能够有主见或者自我判断的人。
第三、实地走访与观察。审计工作不应仅限于案头工作,实地走访与观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途径。通过实地走访,可以直观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运营状况,观察其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此外,与一线员工的交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他们往往能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在正式的报告中并未体现。因此,实地走访不仅是对书面材料的补充,更是对审计发现的一种验证和深化。
第四、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在现代企业或政府机构中,各部门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因此,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整合,对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通过跨部门协作,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整体情况,避免因信息孤岛而导致的审计盲区。同时,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收集也有助于从不同侧面印证审计发现,增强结论的可信度。
第五、法律政策的学习与应用。审计工作不仅要遵循会计准则和审计标准,还需要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背景。特别是在涉及复杂交易或新兴行业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往往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应持续学习最新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此外,合理运用法律手段,如申请信息公开、调取相关文件等,也是获取证据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六、历史案例的研究与借鉴。历史是镜子,可以映照现实。研究以往类似案件的处理方式及其结果,不仅能够为当前审计工作提供参考,还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或疑难杂症,通过对比分析历史案例,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特征,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同时,历史案例中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灵感来源,激发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七、心理战术的应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传统的审计方法可能难以奏效,此时适当运用心理战术,有时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通过营造紧张氛围,促使对方主动暴露问题;或者采用温和的沟通方式,逐步引导对方吐露真相。当然,心理战术的运用需谨慎,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整个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同时,审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避免滥用权力,损害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技术工具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审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技术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减少人为误差。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快速筛选出异常信息;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资金流向的全程追踪。因此,审计人员应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使审计工作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综上所述,面对证据缺乏甚至缺失的审计发现,审计人员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从不同角度寻找突破口,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审计人员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