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问题如果脱离城乡关系,就农村谈农村,是谈不下去的。以农民看不起病为例,在20―30年前,农村的医疗问题也没有现在这么严重。尽管那时农民也没有很高的医疗服务,但不至于像今天这样,稍大一点的病就弄得倾家荡产。经过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为什么农民反倒看不起病了呢?主要原因是“医”和“药”大多来自城市,其价格是按照城市生活和收入水平来制订的。所以,农村问题需要从城乡关系的新视角来重新看待。
“耐用消费品时代”到来导致的“断裂”关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去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是3.22∶1。另外的一个计算结果,是将福利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结果是6倍。而前一段一家研究单位的研究则得出另外一个结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但这当中包含了实物折合,比如过去一年养的猪长胖多少,树长粗了多少……把这些实物增涨都折成钱,这才达到3255元,这部分非货币收入大约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1/3,所以如果去掉实物这部分,只算货币收入,城乡差距就是4倍多;如果再把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等等都算进去,城乡差距可能达到8倍多。而世界上城乡差距的平均水平是1.5倍,这是非常严峻的情况。8倍或6倍的差距使得城乡两部分人处在两个不同的时代和世界。更严峻的问题是,两部分人却要面对同样一个市场,同样一种价格。医疗问题就是这样的,城乡8倍差距也好,6倍差距也罢,医疗市场只有一个,药品价格只有一个,而这个价格基本上是贴近城市收入水平确定的。教育价格也是如此,所以仅仅就农村看农村是行不通的,要把它放到一个大的背景下。读过《光荣与梦想》的人会发现,1929年之前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非常相近: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生产能力过剩,购买力不足,汽车、钢铁、房地产崛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不仅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还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这一现象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规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差距。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使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医疗保障和养老服务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战略部署为解决农村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落实。各地各部门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再次,要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最后,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激励,吸引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要注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创业支持等方式,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这些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解决农村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