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平台企业基本情况。我市平台企业大多属服务行业,具有需求灵活、用工量大、用工时间不固定等特点。截至目前,我市新业态经济总量约为20xx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0%;进驻平台企业20xx家,其中:网络配送平台企业200家,网约车平台企业300家,货车司机平台企业150家,互联网营销师平台企业100家,其他新业态平台企业1250家;建立党组织200个、工会150个。
(二)劳动者基本情况。我市现有新业态劳动者约20万人,其中,专职劳动者约占70%,大专以上学历约占40%,农村户籍约占60%。从职业类别看,网络配送员占30%,网约车驾驶员占20%,货车司机占25%,互联网营销师占15%,其他新业态劳动者占10%。从工资收入看,月收入3000元(计件工资制)以下的,占20%;3001-5000元的,占40%;5001-9999元的,占30%;10000元及以上的,占10%。新业态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率约为60%。
(三)劳动者主要需求。希望政府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建立公益性休息驿站,并提供电动车充电等工具类服务、免费饮用水等生活类服务、招聘信息展示等工作学习类服务和法律咨询等支持类服务,同时,加大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休息休假等基本劳动权益保障力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充分。一是工资算法对劳动者不利。新业态用工方式与工资结算方式灵活,尤其是平台企业工资算法以平台利益最大化为主,对出现客户差评、配送延时、恶意投诉等情形的,扣减工资规则较为残酷,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仍然存在。二是休息休假权益保障不足。部分平台企业经营旺季需连续作业,但未申请特殊工时制行政许可。部分平台企业以计件工资为由,不支付超过8小时后的加班工资,导致劳动者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三是社会保险覆盖不全。新业态劳动者流动性强,多数企业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导致劳动者在面临疾病、工伤等风险时缺乏必要的保障。四是职业伤害保障缺失。平台企业在劳动者发生职业伤害时,往往以“非雇佣关系”为由推卸责任,使劳动者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五是法律援助渠道不畅。劳动者在遇到权益受损时,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有效维权途径,往往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行业监管机制不健全。一是政策法规滞后。当前,针对新业态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灰色地带,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监管力量薄弱。相关部门在新业态领域的监管能力有限,尤其是在跨区域、跨行业的复杂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三是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新业态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使得一些不良企业和个人得以逃避监管,扰乱市场秩序。四是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足。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会员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的公共充电设施、停车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新业态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二是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如休息驿站、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广大新业态劳动者的需求。三是技能培训资源匮乏。针对新业态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劳动者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四是心理健康服务欠缺。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压力较大,但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不足,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一是完善工资支付制度。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工资支付制度,确保劳动者能够按时足额领取工资。对于出现客户差评、配送延时等情况,应合理设置扣减标准,避免对劳动者造成过度惩罚。二是落实休息休假制度。督促平台企业依法申请特殊工时制行政许可,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劳动者休息休假的相关规定,确保劳动者享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三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平台企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建立职业伤害保障机制。明确平台企业在劳动者发生职业伤害时的责任,建立快速响应和处置机制,确保劳动者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五是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为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健全行业监管机制。一是加快政策法规建设。结合新业态的发展特点,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填补现有法律法规的空白,为新业态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二是增强监管效能。整合相关部门的监管资源,形成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三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新业态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失信企业和个人的惩戒力度,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纠纷调解等方面发挥作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共充电设施、停车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新业态劳动者的工作条件。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休息驿站、信息服务平台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三是丰富技能培训资源。依托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资源,开展针对性强的新业态技能培训项目,提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心理咨询、情绪管理等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新业态的重要意义和发展成果,树立新业态的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各界对新业态的理解和支持。二是促进社会融入。鼓励和支持新业态劳动者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弘扬正能量。挖掘和宣传新业态领域的先进典型,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面对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充分、行业监管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公共服务等措施,促进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切实维护新业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