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要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好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高水平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打造是关键。一是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各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把践行课程思政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让课程思政成为自觉行为。二是探索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角度。各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自身所蕴含的思想,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三是打造教师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加强名师引导,搭建“青蓝工程”结对培养,形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进修培训、教研论坛交流、教师授课竞赛等方式,不断开发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引导教师做到知识传授和思政育人的完美统一。四是加强课程思政队伍的育人保障。系统加强师资培训,构建以“校级培训为基础”、“院级培训为重点”、“线上培训为补充”、“校外培训”为升华的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指挥棒效应,将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作为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水平。逐步健全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思政教学专项课题,组织先进典型表彰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更多的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首先,高校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将其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确保课程思政的方向正确。其次,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效果评估、案例分析等,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再者,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课程思政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一方面,要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例如,在理工科课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文科课程中,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空间,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高校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课程思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高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教师培训等,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再者,要完善政策制度,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课程思政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考核标准等,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提高教师育人意识、探索育人角度、打造育人能力、加强育人保障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同时,高校还应注重理论研究、教学内容优化、保障机制建设等工作,确保课程思政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系泰州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沈荣鑫来源:学习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