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班主任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难管”的班级往往“难管”在那么两三个学生上。然而也正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性情暴躁,个性倔强,坏习惯养成的时间较长,对老师的教育有抵触情绪,常使老师苦恼不已。根据本人体会,教育这样的学生,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三个“不轻易”。一、“不轻易”激烈批评学生。这类学生个性犟,犯错误的机会多,挨批评的概率高,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多有反感抵触情绪。因此如果老师对其犯错误一开始就激烈地批评指责,学生容易在心里筑起一道隔离墙,教育就失去了主动权,收效也就难以理想。实际上这些学生都有向善的心理,犯错误时尤其需要的是老师的理解。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必须从“关心他”的立场出发,善意地分析犯错误的根源,指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样容易拉近师生心灵上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亲和力。
二、“不轻易”请家长。请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短时间里或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弊大于利。如果家长溺爱子女,不理解不配合老师的教育,反而会助长学生的抵触情绪;如果家长对子女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就会加剧家长、子女和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造成家长骂孩子,学生恨老师,老师怨家长的不良循环。再说,确实需要请家长来学校时,绝不能一味地在家长面前埋怨学生,一股脑儿地把学生所犯的错误“倒”给家长,而应该与家长一起挖掘其犯错误的根源,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共同商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三、“不轻易”处分学生。在德育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怒气冲冲地在“告状”,而“被告”在旁边却一副若无其事,蛮不在乎的样子。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把学生领到德育处处分。因为在“处分”的敏感问题上,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老师是在故意针对自己,从而更加抵触学校的管理规定。这种情况下,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产生辍学等极端行为。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当首先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发他们自我改正的动力。只有当学生的行为严重违反校规校纪,且多次劝导无效时,才考虑采取必要的处分措施,并确保整个过程公正透明,避免给学生留下不公平的印象。
四、“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面对那些“难管”的学生,教师更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诸多困难。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绝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轻言放弃。相反,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其他同学正确看待这些同学的问题,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五、“不轻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学生在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到解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经验,形成良好的心理支持网络。
六、“不轻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等。特别是在面对“难管”的学生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此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综上所述,面对“难管”的班级和学生,班主任老师应坚持“不轻易”原则,即不轻易激烈批评学生、不轻易请家长、不轻易处分学生、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轻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轻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班级管理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