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存货审计:18类重点问题 >

存货审计:18类重点问题

  存货审计:18类重点问题

  存货属于流动资产的范畴,在企业活动资金中占有很大比重,流动性弱,种类杂、数量多、收发频繁,在企业中滞留时间长,变现能力慢,在管理和核算上存在一定难度,容易产生薄弱环节,所以,不法分子常把存货作为偷窃变卖的对象,企业也往往把存货作为调节成本和利润的蓄水池。在存货管理和核算中常见的虚假形式主要有如下十八类:

  一、违规分摊,成本不实

  一些企业在核算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时,将能够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直接计入,或将应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不按规定进行合理的分摊,如在“材料采购”帐户中,只核算购入材料的买价,将应计入购入材料的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采购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帐户;购入材料发生的运杂费,不按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等比例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而全部计入某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加大主要材料的采购成本,减少其他材料的采购成本。某企业从木材厂拉入圆木50吨,其他木料50吨,运杂费共计30000元,全部由圆木负担,这样购入圆木的采购成本多计15000元,其他材料的采购成本则少计15000元,从而造成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核算不实。

  二、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用制度所规定的存货计价方法,但选用的方法一经确定,年度内不能随意变更,如确实需要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中说明。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随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导致存货成本的核算失真。例如,某企业在年初采用先进先出法(FIFO)计价,但在年末为了降低当期利润,改为后进先出法(LIFO)。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误解。

  三、虚增或虚减存货数量

  企业通过虚增或虚减存货数量来调节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虚增存货数量可以增加资产总额,提高资产负债率,虚减存货数量则可以减少资产总额,降低资产负债率。例如,某企业在年终盘点时,故意将部分已售出的存货重新计入库存,虚增存货数量,从而虚增资产总额。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还可能涉及欺诈,严重损害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四、隐瞒或虚构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通过隐瞒或虚构存货跌价准备来调节利润。根据会计准则,企业应当定期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然而,一些企业为了美化财务报表,故意不计提或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存货成本虚高,利润虚增。例如,某企业在市场行情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仍然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当期利润被人为夸大。反之,有些企业为了减少当期利润,虚构大额的存货跌价准备,导致利润虚减。

  五、未及时记录存货出入库

  企业未及时记录存货的出入库,导致存货账实不符。例如,某企业在实际收到原材料后,未及时入账,导致账面存货与实际存货存在差异。这种做法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此外,未及时记录存货出入库还可能为内部人员的舞弊行为提供便利,如将实际收到的存货私自占用或变卖。

  六、存货盘点不规范

  企业进行存货盘点时,未按照规范程序操作,导致盘点结果不准确。例如,某企业在年终盘点时,未进行全面盘点,仅对部分存货进行了抽查,导致未能发现实际存在的盘盈或盘亏。此外,一些企业在盘点过程中,未严格遵循盘点程序,如未封存盘点现场、未进行复核等,导致盘点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这种不规范的盘点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数据准确性,还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七、存货转移不规范

  企业在不同部门或不同地点之间转移存货时,未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导致存货账实不符。例如,某企业在将存货从一个仓库转移到另一个仓库时,未及时更新存货记录,导致账面存货与实际存货存在差异。此外,一些企业在进行跨部门或跨地区存货转移时,未进行必要的审批和记录,导致存货管理混乱。这种不规范的存货转移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八、存货采购价格异常

  企业在采购存货时,未按照市场公允价格进行交易,导致采购成本失真。例如,某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故意选择价格较高的供应商,以增加采购成本,从而降低当期利润。反之,有些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故意选择价格较低的供应商,以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增加当期利润。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还可能涉及商业贿赂或其他违法行为。

  九、存货保管不善

  企业在保管存货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存货损失。例如,某企业在储存易燃易爆物品时,未按照安全标准进行存放,导致火灾事故,造成大量存货损毁。此外,一些企业在储存食品等易腐烂物品时,未采取适当的保鲜措施,导致存货变质。这种不善的存货保管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财务损失。

  十、存货销售价格异常

  企业在销售存货时,未按照市场公允价格进行交易,导致销售收入失真。例如,某企业在销售产品时,故意选择价格较低的客户,以降低销售收入,从而减少当期利润。反之,有些企业在销售产品时,故意选择价格较高的客户,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增加当期利润。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还可能涉及商业贿赂或其他违法行为。

  十一、存货账龄过长

  企业在管理存货时,未及时处理长期积压的存货,导致存货账龄过长。例如,某企业在年终盘点时,发现大量存货已超过保质期,但仍将其计入库存,导致存货账面价值虚高。此外,一些企业在管理存货时,未建立有效的存货周转机制,导致部分存货长期滞销。这种长期积压的存货不仅会占用企业的资金,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十二、存货质量不符合标准

  企业在采购和管理存货时,未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操作,导致存货质量不符合要求。例如,某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未进行严格的质检,导致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生产环节,影响产品质量。此外,一些企业在储存存货时,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导致存货质量下降。这种不符合标准的存货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客户投诉和法律纠纷。

  十三、存货计量不准确

  企业在计量存货时,未使用准确的计量工具和方法,导致存货数量失真。例如,某企业在计量液体原料时,未使用精确的流量计,导致计量误差较大。此外,一些企业在计量固体原料时,未使用标准的称重设备,导致计量结果不准确。这种不准确的存货计量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十四、存货账务处理不及时

  企业在处理存货账务时,未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操作,导致账务处理滞后。例如,某企业在收到原材料后,未及时入账,导致账面存货与实际存货存在差异。此外,一些企业在销售产品后,未及时结转销售成本,导致销售收入和成本不匹配。这种不及时的账务处理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数据准确性,还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十五、存货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企业在管理存货时,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例如,某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未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订单管理,导致采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此外,一些企业在销售产品时,未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库存管理,导致库存信息更新不及时。这种不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十六、存货审计不充分

  企业在进行存货审计时,未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工作,导致审计结果不准确。例如,某企业在进行存货审计时,仅对部分存货进行了抽查,未进行全面盘点,导致未能发现实际存在的盘盈或盘亏。此外,一些企业在进行存货审计时,未聘请专业的审计机构,导致审计质量不高。这种不充分的存货审计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财务数据准确性,还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十七、存货内部控制不健全

  企业在管理存货时,未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管理漏洞。例如,某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未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导致采购过程中的舞弊行为。此外,一些企业在销售产品时,未建立有效的销售控制机制,导致销售过程中的舞弊行为。这种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十八、存货管理责任不清

  企业在管理存货时,未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导致管理混乱。例如,某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未明确采购人员的责任,导致采购过程中的失误。此外,一些企业在销售产品时,未明确销售人员的责任,导致销售过程中的失误。这种管理责任不清的行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综上所述,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涉及多个方面。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加强存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存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企业应当定期进行存货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应当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