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探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一条措施》等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基地提质、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五大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以现代农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出一条具有xx特色的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新路径。
一、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全力创响“资味”品牌
创新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轮驱动”战略,以品牌提升带动农业产业效益提升。一是全力创响区域公共品牌。启动“资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专项计划,借助农博会、西博会、渝洽会等平台开展品牌宣传营销,显著提升了“资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雁江蜜柑被评为全国首届区域农产品价值100强,xx黑山羊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柠檬在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全国排名中位列前10,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快创建知名企业品牌。加大对企业品牌创建的支持力度,落实财政资金奖补、金融信贷支持等政策,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品牌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2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全市农业领域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10个。三是积极培育名优农产品品牌。积极创建“三品一标”农产品,对新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全市新增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7个,丹山大米、中和小龙虾等优质农产品品牌效益显著提升,全市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180个。
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
建立“专家+农技人员+专合组织+示范户”成果快速转化通道,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深化校市合作、院县共建。先后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涉农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和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现场观摩等活动,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市已建成各类农业科技园区10个,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广的重要窗口。三是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实施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了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高效化水平。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巡回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了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三、实施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工程,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工程,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业产业集群。二是提升农业基地建设水平。加大对农业基地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农业基地设施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加工、流通、旅游等多种方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全市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1000家,家庭农场500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依托农业基地,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农产品推介活动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全市已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农业品牌,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实施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工程,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一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农家乐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促进了农民增收。二是发展农村电商。依托互联网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市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00个,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三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收、病虫害防治、农资供应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四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市已建成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10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
五、实施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围绕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全市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其中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300家,农业龙头企业200家。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巡回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推进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全市已实现主要农作物保险全覆盖,农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
通过实施上述“五大工程”,xx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xx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探索具有xx特色的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新路,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