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帮”编织保护网 “问题少年”远离犯罪
近年来,涉罪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尚未达到追究刑事责任年龄的案件日趋增多,而对这类年龄临界追究刑事责任的涉罪未成年人,如何预防其再犯罪在法律上存在空白,司法实践中也面临诸多难点。针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涉罪未成年人存在的监督管理难、跟踪教育难、融入社会难等问题,xx市整合检察、公安、社会综治等部门力量,创新探索以信息化为载体、网格化为依托、社会化为主导的涉罪未成年人临界预防新模式,有效预防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涉罪未成年人的再犯罪。
一、信息化“三色预警”,创新“管”的方式
针对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涉罪未成年人数据难以掌握且随时变化的问题,xx市整合公安、检察等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了涉罪未成年人检察监督平台。该平台将办案和工作中发现的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涉罪未成年人等高危人群的详细数据导入数据库,实现监管对象的集中动态管理。监督平台根据监管对象涉嫌犯罪的罪名、是否属于留守儿童、父母是否离异、家庭是否具备监管条件、是否受过治安处罚等情形,按照事先设置的标准进行自动综合评估打分,并将评估结果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个等级,实行预警动态监管。对于黄色预警的对象,采取普通关注措施;对于橙色和红色预警的对象,则进行重点关注。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将其具体信息推送至对象所在辖区的网格员,纳入实际居住地的网格化监管,由网格员定期进行了解走访、跟踪监管帮教,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二、网格化跟踪帮教,提升“教”的实效
针对涉罪未成年人分布广泛且职能部门直接监管力度较弱的问题,xx市将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嵌入综治部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中,形成了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帮教格局。通过网格化管理,确保每一名涉罪未成年人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教育。网格员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不仅负责日常的走访和监管,还承担着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技能培训等任务。此外,xx市还建立了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志愿者队伍,邀请心理咨询师、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士加入,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帮助和支持。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帮教工作的实效,也为涉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社会化综合帮扶,强化“帮”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xx市积极探索社会化综合帮扶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首先,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能力。其次,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与企业、培训机构合作,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实习、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再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参观法治教育基地、观看法治教育影片等形式,增强涉罪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
四、构建长效机制,巩固“管、教、帮”成果
xx市在创新探索涉罪未成年人临界预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畅通,形成合力。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为涉罪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定期对网格员、帮教志愿者等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涉罪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之,xx市通过信息化“三色预警”、网格化跟踪帮教、社会化综合帮扶等措施,初步形成了涉罪未成年人临界预防的“管、教、帮”工作机制,有效预防了涉罪未成年人的再犯罪,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xx市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措施,为更多涉罪未成年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