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微信、QQ、微博等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方式更加普及,手机多了、见面少了、心灵远了、关系疏了的现象日益明显。通过对本县教育民调连续10年在全市排名靠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家访逐步被信息化交流方式所取代。以会代访、电话联系、网络交谈等交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度,导致教育政策宣传不到位、学生成长教育方法沟通不足,进而引发家长对学校的不信任、不理解和支持。
为破解信息手段给教育“心灵沟通”带来的新困惑,深入拓展家校“连心桥”功能,让老师真正成为家长的“贴心人”,一代又一代的教师通过家访这种传统方式,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xx县通过开展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家访全覆盖活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好评,教育民调不断提高,教育活力不断激发,助力全县近xx万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重拾家访,试点先行,将心比心
一是高度重视。xx县委、县政府将“教师家访”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四访”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召开全县启动大会、培训专题会、主题讲座、现场推进会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氛围,研究部署、督导推进、保障经费,形成了“政府主导、教委统筹、学校实施、家长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是试点先行。在4个乡镇试点开展便民为民专项整治暨教师家访全覆盖活动,从学校领导干部到普通教师,都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家长的真挚情感,利用午休、下班时间和双休日等时间,主动登门家访,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试点学校的教育民调普遍提升。
三是积累经验。实践证明,开展以“三进三访”(进学校、进班级、进家庭;访教工、访学生、访家长)为核心的家访调研活动是十分有效的。深入教育一线、深入学生家庭、深入学生家长,倾听万千家长的心声,倾力解决教育难题,不仅拉近了师生、家校之间的距离,还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二、全面推广,创新机制,提升效能
一是全面推广。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xx县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家访全覆盖活动。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家访计划,明确了家访目标和任务,确保家访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县教委定期组织家访经验交流会,分享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家访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新机制。为了确保家访工作的持续性和长效性,xx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家访工作机制。首先,建立家访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家访的具体情况,包括家访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家访内容及效果等,为后续跟踪服务提供依据。其次,设立家访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建立家访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家访工作,提高家访质量。
三是提升效能。xx县注重家访工作的实效性,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环境和心理状态,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同时,家访过程中,教师还积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读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法规,增强家长的法律意识和教育责任感。此外,家访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与家长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强化保障,凝聚合力,共创未来
一是强化保障。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家访工作的推进,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家访工作,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县教委成立了专门的家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家访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凝聚合力。家访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xx县充分发挥社区、村委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家访活动,形成家校社联动的良好局面。通过多方合作,家访工作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三是共创未来。家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xx县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家访工作机制,提升家访工作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为全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家访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育手段,xx县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xx县通过重拾家访这一传统教育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家校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还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教育满意度。在未来的工作中,xx县将继续深化家访工作,不断创新机制,提升效能,为全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