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党课讲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

【党课讲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党课讲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

  组织举办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强化职业指导服务,开展“点对点”返乡返岗运输服务……202x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0部门联合开展202x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部署了促就业、护出行、治欠薪等一系列暖心举措。今年以来,从全力保障农民工群体就业,到在全国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再到密集出台新一年稳就业政策,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回望202x年,我们全力稳住就业大局,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就业主要指标运行平稳,重点群体保障有力。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殊为不易。202x年,就业压力依然存在,部分群体、行业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就业状况与人们对工作收入、社会保障、稳定发展等方面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为此,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稳岗扩岗,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大力推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

  就业优先,需要政策保驾护航。202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过去一年,从落实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直补快办”,到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再到一次性扩岗补助及时重启,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持续发力,形成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这些政策不仅为市场主体减轻了负担,也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增强了市场信心和社会活力。展望202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必须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稳就业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首先,要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联动。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市场的单一问题,而是与整个宏观经济紧密相关的系统性问题。因此,我们要将就业优先政策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通过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手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扩大有效需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通过减税降费、融资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其吸纳就业的能力。此外,还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其次,要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是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重要桥梁,职业培训则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求职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岗位推荐、职业指导、创业辅导等服务。同时,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重点群体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就业竞争力。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元化的培训格局,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培训需求。

  再次,要注重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和低技能岗位出现了过剩现象,另一方面,新兴行业和高技能岗位却面临人才短缺。为此,我们要加强就业形势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引导劳动者合理调整就业预期,鼓励他们向新兴行业和高技能岗位流动。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平台搭建等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此外,还要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工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

  最后,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良好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管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及时化解劳动纠纷,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尊重员工意愿,关心员工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总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202x年的就业形势,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稳岗扩岗,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大力推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稳就业的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情、倾听民意,积极解决就业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