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开门红”变“长红”
开年以来,许多地方叫响了首季“开门红”的口号,干部群众纷纷紧起来、跑起来、干起来,释放了干事创业活力。“开门红”振人心,“长红”更宝贵。要警惕为了造声势、出成绩、创亮点,开头轰轰烈烈,结尾草率收场,浪费资金资源,让群众期待落空。一时热闹的“红”不是真的红。“开门红”不能成为“一阵风”。一些地方项目集中开工当日机器轰鸣,揭牌挂牌人头攒动,表态发言振奋提气,跟进措施和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没过多久便冷冷清清,“雷声大雨点小”。“开门红”不能仅仅红在表面、红在一时,更要红出质量、红出长久。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好的政策服务要长效推进、跟踪落实,把“开门红”激发的蓬勃干劲、昂扬状态保持下去,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以久久为功的耐心耐力、干则必成的拼劲韧劲,努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脱离群众的“红”不是真的红。“开门红”效果好不好,不仅要看开工数量、投资总额等显性指标是否增长,也要时刻关注群众幸福感、城市管理水平等隐性指标是否下降。假如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易出成绩、快出效果的工作上,忽视了群众亟需解决的矛盾诉求,即使红出“光彩”,也不会红出“掌声”。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确保“开门红”真正惠及民生、赢得民心。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开门红”要红得有底气、有后劲,关键在于夯实基础、强化保障。各地各部门应深入分析自身优势与短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另一方面,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生根。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实现“长红”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敢于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也要善于统筹协调,精准施策,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此外,实现从“开门红”到“长红”的转变,还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将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相结合,既注重当前成效,又兼顾长远利益,防止急功近利、寅吃卯粮。二是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敷衍塞责的行为坚决查处,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典型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总之,“开门红”只是良好开端,能否持续保持并不断取得新突破,才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予的殷切期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