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研讨发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

研讨发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研讨发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党的二十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铭记历史,始终遵循自然规律

  人类历史上,因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而尝到苦果的案例为数不少。从古至今,无论是古代文明的衰落还是近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都警示着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必将付出沉重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自然环境不堪重负,优质生态产品总体短缺,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在不少地方,老百姓以前盼温饱,现在盼环保;以前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永无止境,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规模围垦造田,破坏了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教训十分惨痛。不能再走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的老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

  二、保护生态,构建生态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构建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良好氛围。要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其次,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针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恢复等,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确保其生态功能不被破坏。要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再次,要推动绿色发展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如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最后,要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全球环境质量改善。要倡导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建设全过程,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驱动,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更多手段和方法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加大对生态环境领域科研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在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固废处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二是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装备,如高效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施、生态修复技术等,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含量和效率。要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技术示范和应用推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案例。要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三是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置环境问题。要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监督提供依据。要开发和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全民行动,共建美丽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公民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因此,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要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传播手段,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凝聚社会合力。要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环保志愿者协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发挥他们在宣传教育、监督举报、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为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三是要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共治共享格局。要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如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等。要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要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让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总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