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组织工作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服务党的中心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是组织工作的基本职责。新征程新起点,组织部门要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核心理念,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战略价值,全面跟进思想教育、干部选配、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素养。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是赢得未来的支撑和保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工作作风、精神状态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聚焦事业发展,精心做好干部教育培训这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纳入教学计划,同政治能力、专业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嵌入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等教学活动之中。要更新教师知识体系、完善教材内容,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纳入党校教学课程之中,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党员干部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
深化党建聚链行动,布局未来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为我们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组织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开展“党建+产业链”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集群效应,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发挥各类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的平台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组织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强省、人才强市的战略意识,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一是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来华创新创业。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青年人才、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倾向,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四是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完善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让各类人才安心、安身、安业。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基层是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最后一公里”。组织部门要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一是要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完善城市社区、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基层党组织设置,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要提升基层组织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三是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四是要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推广“互联网+党建”、“网格化管理”等新模式,提高基层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组织部门要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一是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减轻基层负担,让广大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二是要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净化政治生态。三是要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四是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组织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