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好传承我市非遗文化,市政协副主席带领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各苏木乡镇文化站长及非遗专业人士组成调研组,深入全市图沃吉蒙古包制作技艺基地、金杭盖马头琴公司、吉日格乐玛民族服饰、非遗中心等地,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等形式,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基本情况
(一)风情独特,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绚丽多彩
全市历史悠久,植根于民间的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少数民族文化增添了独特魅力。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札萨克图刺绣”“XXX长调民歌”“蒙古族传统服饰”“查干伊德”等非遗传统工艺和创意设计都极具鲜明的代表性。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为“巴音居日合乌拉祭”;区级非遗项目XX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XX人;盟级非遗项目XX项,盟级代表性传承人XXX人;市级非遗项目XX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XXX人。我市满族屯满族乡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民歌之乡”“全区民间艺术乡”称号。XXX苏木在201x—202x年度被命名为“全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札萨克图刺绣之乡)。201x年,为庆祝建国70周年,在市非遗保护中心的组织下,XX名蒙古族刺绣传承人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历时半年绣制完成了XX米长的“蒙古族刺绣长卷”,经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打破吉尼斯纪录,并被命名为世界上“最长的蒙古族刺绣长卷”。还有一些非遗传承人走出兴安盟参加国家级赛事活动,均荣获各项殊荣。
(二)挖掘资源,不断夯实基础,非遗得以保护传承
近年来,我市非遗保护中心认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积极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加强非遗项目的普查和申报工作。自201x年起,我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全市范围内的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摸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项目数据库。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各级非遗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二是强化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管理。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师徒传承等方式,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确保非遗项目的有序传承。三是加大非遗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举办各类非遗展览、展演活动,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非遗文化,增强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四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和线路,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非遗项目面临失传风险。由于一些传统技艺的学习周期较长,经济效益不高,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相关行业,使得某些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二是非遗保护资金不足。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保护需求而言,资金缺口依然较大,特别是在基层,经费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三是非遗传承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市的非遗传承主要依靠个人或家庭式的师徒传承,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影响了非遗项目的普及和发展。四是非遗市场开发程度较低。虽然我市已经开发了一些非遗旅游产品,但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非遗保护法规政策体系
建议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非遗保护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对非遗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二)创新非遗传承模式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非遗传承模式,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外,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例如,可以在中小学校开设非遗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让学生从小接触并了解非遗文化。同时,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非遗事业。可以设立非遗传承人奖励制度,对于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还应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确保非遗项目的高质量传承。
(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非遗主题的文化活动,如非遗文化节、非遗展览等,吸引广大市民参与其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创新创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非遗产品,提高非遗文化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非遗国际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非遗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我市的非遗文化特色,增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非遗保护理念和技术,为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市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开创我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