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科学谋划,形成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以科技优势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点在新产业。陕西作为科教大省,“十三五”期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九,航空航天、高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实力雄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方面充分发挥已有的科研及产业优势,在新能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持续发力。借助已经形成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省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园区”技术创新平台体系的优势,围绕产业链创新工程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和联合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另一方面,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如量子信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
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陕西省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自身实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出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发展环境。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资源配置,推动西安都市圈与陕北、陕南地区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移转化。为此,陕西省应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供需对接,提高成果转化率。三是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如共建共享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五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帮助其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瓶颈,提升整体竞争力。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陕西省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二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三是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四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大秦岭、黄河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力度,维护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放合作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陕西省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企业来陕投资兴业。一是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开展跨国经营。三是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四是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展览等活动,提升陕西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五是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项目落地。
总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陕西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