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村医的坚守更多支持
我们看到了年轻村医为理想奋斗的热情,与之相比,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隐忧更应“被看到”,他们的理想应得到更多支持。目前来看,把村医队伍建设起来,是需要用心解决的问题。探索村医转编的步伐不妨再快一些,提高待遇的范围再广一些,让那些在为理想奋斗的村医们,尽快得到这份支持和动力。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位“95后”村医钟丽萍,她在云南省的边陲村落做乡村医生,报道中记者称她是“最快乐的女孩”,但在快乐的另一面,也有一些现实问题让她感到困惑,比如,老了之后没有医保怎么办、年轻村医留不下来怎么办?钟丽萍的故事引发了笔者对村医群体现状的思考。实际上,现实中还有很多村医和钟丽萍一样,享受着村医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将乡村当作实现理想的热土,在相关报道评论区,就有很多网友分享了自家长辈在家乡代代行医的经历,诉说着这份工作的现实意义。但不能忽视的是,他们实现理想的道路并不平坦,仍有很多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截至202x年,中国乡村医生共有74.7万人,相比5年前少了22万人。事实上,乡村留不住人才并非一日形成,也不限于村医一行,但村医这份工作因其特殊性,留人更加困难。首先,很多村医面临身份上的尴尬,尚未获得正式编制。从现状看,尽管各地一直在探索将有专业能力的村医纳入编制管理,但不可否认,如今仍有许多村医处于“临时工”的状态。
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不仅影响了村医的职业归属感,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没有正式编制的村医,往往只能依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贴和诊疗费维持生计,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和生活压力时显得尤为脆弱。此外,村医的医疗技术和知识更新也面临着挑战。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许多村医难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和技术培训,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加强村医队伍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是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联合地方政府,定期组织村医进行业务培训,提供在线学习平台,确保每一位村医都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
除了身份和待遇问题,村医的工作环境也是亟待改善的一个方面。许多乡村医疗点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这严重制约了村医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一情况有所改善,但仍需持续努力。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村卫生室的硬件条件,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为村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医疗建设,通过公益捐赠、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村医的个人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许多村医长期扎根基层,为村民的健康默默奉献,但由于信息闭塞和资源有限,他们的职业晋升渠道较为狭窄。为了激发村医的工作热情,留住更多优秀人才,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村医的考核评价体系,给予表现优秀的村医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例如,可以设立“优秀村医奖”,表彰在乡村医疗卫生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医;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村医,可以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村民。
此外,村医的社会地位和公众认知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村医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高,许多人对村医的认识还停留在“赤脚医生”的阶段。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了村医的职业形象,也降低了年轻人选择这个职业的意愿。因此,媒体应加强对村医事迹的宣传报道,展示他们在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提高社会对村医的认可度。同时,学校和社区应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增强村民的健康意识,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总之,村医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坚守和付出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入手,切实解决村医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