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四下基层”制度,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非遗传习点等单位,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随机走访等方式,围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活态”文化产业,只有融入现实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流传和发展。现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X类X项,其中国家级X项,省级X项,市级X项。目前,我市非遗文化活动较为活跃的仅有XX,其余的如XX等,主要靠参加比赛活动、政府对外展示活动这两种形式对外交流,多媒体平台利用率低,与大众交流少;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因销售渠道窄、生产规模小、市场需求少等原因,多数经营生存难以为继,能做到盈利性经营的不多,效益较好的有XX传统失蜡铸造技艺、手工制香技艺和传统小吃。针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亟须将其纳入我市文化事业的工作要点,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
二、做法及成效
(一)开展普查,建立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围绕我市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等情况开展普查工作,对辖区内各种非遗资源进行挖掘、整理、记录和建档,对极具典型的代表性非遗项目,每年积极组织开展申报并列入各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
(二)保护传承人,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队伍建设。深入研究XX等相关保护传承制度,多次组织非遗管理工作人员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XX文化部门举办的线上线下培训活动。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根据每年的申报文件精神和我市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我市现有国家级传承人X人,省级传承人X人、市级传承人X人。常年组织优秀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通过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等形式,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增强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三、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部分非遗项目传承面临断层风险。由于老一辈传承人年龄偏大,年轻一代缺乏兴趣,导致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二是非遗项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非遗项目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和资助,自身造血能力较弱,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三是非遗传播渠道有限。虽然通过政府组织的各类活动进行了一定的推广,但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够广泛,影响范围有限。四是非遗保护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我市财政逐年增加了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支持,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和市场拓展方面,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因素之一。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建立和完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加大对年轻一代传承人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创业指导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同时,加强对现有传承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使其能够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探索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
(二)促进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与旅游、文创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打造非遗主题公园等方式,提升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非遗产品交易平台,拓宽非遗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传承人的收入来源。
(三)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非遗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开设官方账号、制作短视频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宣传和展示我市的非遗文化。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四)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同时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如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引入社会资本等,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共同为我市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努力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必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