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五四精神与北大传统
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x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激励着北大师生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重温五四精神与北大传统的关系,有助于新时代青年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改革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基础。1916年底,刚从法国归国的蔡元培面对校风腐败、难以整顿的情况,毅然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北京大学聘任的教师中已有少数人开启革新的端绪,但整体而言北大仍然深受旧传统的束缚。蔡元培决定引进有新思想的学者,“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改革学校体制,破除学生的旧观念,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时北大集中了一批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他们以《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刊物为阵地,提倡白话文、文学革命。北京大学一扫过去腐败沉闷的风气,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此外,辜鸿铭、刘师培、黄季刚等“国故派”人物在北大反对白话文运动,还创办了《国故》月刊。而林纾在报纸上发表了两篇小说诽谤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和蔡元培,幻想借助军阀镇压革新派。北大一时之间成为新旧思潮斗争的焦点。
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对北大的一次深刻洗礼,更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推动。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的学生率先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这一行动迅速得到了全国其他高校学生的响应,最终发展成为一......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