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会听见同行们说:“太差了,名副其实的后进生,没治了。”我的一位老师有着四十年教龄,他曾叹息地说:“后进生是我心中永远的痛”。那么,什么是后进生?后进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培育后进生并使其进步?我们思考的并不多,或者至少不很系统。本文就个人所带的班级后进学生的实例,谈一谈后进学生的心理及关爱对策。
一、后进生的界定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提出让后进生从我们的笔下消失,这个愿望是良好的,但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后进生总是存在的。不提“差生”,就意味着遗弃,意味着不关注。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优生”是我们缔造的话,那么“后进生”的缔造者也不无与我们相关。当然,不同的人,对“后进生”一词的理解不同。我认为“后进生”是指:在生理心理、习惯行为、意识意志、品德理想,等方面不能协调发展或不能局部协调发展的学生,它不是智力低下的专有名词。
二、“后进生”的表现特征
1、身心发展不健全。2、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尊。3、缺乏自信心,畏缩不前。4、意识盲目,意志不坚定,缺乏毅力。5、缺乏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远大理想。当然,每一位后进生都有他不同的特征,也正是这些不同的特征构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因此,在面对后进生时,教师需要采取更加细致入微的方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
三、后进生的心理分析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其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相反,冷漠、忽视甚至暴力的家庭环境,则可能使孩子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学习和发展。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可能成为后进生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来源。最后,社会环境的变化同样不可小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成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可能对后进生产生误导,加剧其心理问题。
四、关爱后进生的策略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生本人,而应该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自我价值。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关键。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通过耐心倾听、真诚交流等方式,建立起信任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引导学生。其次,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后进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此外,针对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可以设置个性化辅导计划,如兴趣小组、特长班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五、案例分析
在我所带的一个班级中,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通过深入了解,我发现李明的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他关心较少,导致他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在学校里,由于成绩不佳,同学们也常常嘲笑他,这使得他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加强了与李明的沟通,利用课余时间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我也积极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建议他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抽时间回家陪伴孩子,增进亲子关系。在学校方面,我组织了一系列团队活动,鼓励李明参与其中,通过集体的力量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逐步树立起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明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与同学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六、结语
“后进生”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智慧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强调的那样,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