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制约生产力水平提升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针对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坚持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直面改革“深水区”的挑战,科技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协同并举,着力打通体制机制的约束和障碍,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验证了改革开放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性作用,深刻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改革的基本逻辑。随着一些领域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系统性制度变革面临着攻坚克难的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我国科技实力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涌现,以“新三样”出口为代表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球治理能力逐步提升。然而,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瓶颈和障碍,这些瓶颈和障碍不仅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也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我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但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等问题依然突出,导致科技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科研评价机制过于注重短期成果,缺乏对长期基础研究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学家的创新热情和潜力发挥。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相对滞后。一方面,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应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
再次,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顶尖人才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与市场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部分人才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来。
最后,制度环境不够优化。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审批流程繁琐、监管方式落后等问题,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市场效率。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技术创新的风险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因此,应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面对上述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综合发力。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四是优化制度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总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才能真正释放发展潜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