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持续完善公共服务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

持续完善公共服务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持续完善公共服务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我国人才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创新型人才培育进入快车道。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x)》统计,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博士占比明显提升,201x年我国R&D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已达63.6%,相较于20xx年提升了13.1%,更多接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大展拳脚。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创新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这也启示我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创新涵育这个关键点,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创新体系,推动更多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培养创新人才,须持续推进教育、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使服务主体更多元、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供需更平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起点,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显著增强。通过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使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强化高校的学科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二是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要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倾向,真正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四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同时也鼓励国内人才走出去,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再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加快,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行现代学徒制,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

  最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支持作用,制定出台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特别是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

  总之,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