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范文 > 关于某市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关于某市金融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全国推进农业振兴的大背景下,某市特色农业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金融作为产业发展重要的配套和支撑,在支持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作用显著。调查显示,经过多年产融良性互动,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业总体呈现产业聚集、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特色优势显现的良好趋势。但仍存在金融支持行业研发投入动力不足,支持现代化提升改造和创新提升加工消费力度不足的问题,制约了市场主体和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创新升级。在此基础上,某课题组通过现场调研、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形式,围绕“金融如何支持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议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拓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加强市场发掘与培育创新提升产品加工的措施,助力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未来产业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点。

  一、某市金融服务农业产业现状和特点

  (一)强化信贷政策引导,农业产业信贷投放不断增长。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优势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人民银行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有关要求,立足我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实际情况,自202x年开始,某市人民银行将全面提升农业产业金融服务作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进行推进。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结合各层次产业经营主体特点和融资需求、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特点和优势,引导全市金融机构聚焦企业扶优、基地提升、产业链延伸、提升普惠性四个方面提升金融支持水平。全市现有注册备案的农业企业xx家,涵盖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作物,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市县两级人民银行上下联动,全面了解备案农业企业的融资情况和需求,将农业企业名单向金融机构进行了推送,组织全市金融机构对辖区备案农业企业逐一进行走访,深入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有效提高了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逐渐涌现,这些主体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资金需求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为此,某市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例如,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的特点,推出了“农业循环贷”、“惠农信用贷”等产品,解决了农户和小微企业季节性资金短缺问题;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推出了“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农村土地流转贷款”等产品,支持了农田水利、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资金需求,推出了“农业科技贷”、“绿色信贷”等产品,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此外,还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线上融资、支付结算、保险理赔等便捷服务,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三)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增强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农业产业具有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为解决这一问题,某市不断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方面,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提供增信支持,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推广了农业保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风险保障,减轻了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同时,还探索了“政银保”合作模式,即政府提供部分保费补贴,银行提供信贷支持,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保障,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局面,增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某市在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支持行业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但目前我市金融机构对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往往对其持谨慎态度;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难度较大,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其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从而影响了资金的投入决策。

  (二)支持现代化提升改造和创新提升加工消费力度不足。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等多个环节,而目前我市金融支持更多集中在种植业领域,对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关注度不够。这导致了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无法满足高品质、多样化消费需求;二是冷链物流设施不足,影响了农产品的保鲜和运输;三是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销售价格。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金融机构对加工、流通等环节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信贷政策和产品;二是这些环节的项目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不强;三是相关企业和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

  (三)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不够。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我市金融机构对这些主体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往往对其采取较高的利率和严格的担保条件,增加了其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这些主体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导致其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这些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也影响了其放贷决策。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某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为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其研发成本和风险;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对金融机构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降低其参与风险,提高其参与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拓宽金融支持渠道,加大对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支持力度。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出符合加工、流通等环节特点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主体的融资需求;二是建立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体系,通过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等方式,将金融服务贯穿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三是加大对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弥补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提升。

  (三)优化金融环境,提高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一是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通过信用评级、信用档案等方式,提高其信用透明度,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二是完善担保体系建设,为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增信支持,降低其融资门槛;三是引导金融机构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其融资可得性。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改善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某市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金融支持渠道、优化金融环境等措施,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