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讲解,并进行了讨论。习近平在听取讲解和讨论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进就业;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坚持精准施策提高效能;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
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双重挑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来抓。为此,我们要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就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质量。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力度,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创业。
其次,我们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就业质量和水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就业创造了新的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就业格局。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新的就业需求。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高技能、高收入的就业岗位。
再次,我们要深化改革,激发就业活力。改革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根本途径。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政干预,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松绑减负,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同时,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制度,为求职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就业监测预警,防范化解就业风险。就业形势的变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就业监测预警机制至关重要。要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跟踪分析就业形势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群体的就业监测,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引导劳动者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同时,要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失业救助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新找到工作。
最后,我们要加强就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就业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就业秩序。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就业政策、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就业工作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等多边机构的活动,为维护全球就业权益、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责任,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落实,确保各项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广大劳动者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