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关乎困难群众幸福冷暖,关乎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事业还存在着救助目标重视兜底保障而对促进发展功能强调不够充分、救助主体过度依赖党委政府而其他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救助项目层次不够清晰且帮扶对象类型划分不够合理以及救助需求识别不够精准且救助资源匹配不够高效等问题。对此,要以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突破口,统筹防止返贫与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体系建设,更好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树立兜底保障与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
兜底保障是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功能。目前,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虽已全面消除,但相对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困难对象从面临生存型贫困转为生活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既要加强兜底保障,防止规模性返贫,又要把握困难群体发展需求,激发其内生动力。一方面,完善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重点做好申请能力不足困难群众的发现和救助工作。具体来讲,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单独纳入低保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同时,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展型社会救助模式,通过教育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支持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例如,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推荐服务,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于有创业意愿的,给予小额信贷、场地租金减免等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其创业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帮助困难群体树立自信心,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强化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救助机制
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救助需求。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多方协同、共建共享的社会救助格局。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类主体在社会救助中的职责定位和作用发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制度,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创新社会救助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设立慈善基金、开展公益项目、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社会救助。例如,可以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基金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用于资助困难群体;支持社会组织开发适合不同困难群体需求的公益项目,如健康关爱、教育援助、法律援助等,丰富社会救助内容。三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救助资金使用情况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社会救助工作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优化社会救助项目的层次结构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项目层次不够清晰,帮扶对象类型划分不够合理,影响了社会救助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救助项目的层次结构,实现精准救助。一是按照困难程度和需求特点,将社会救助对象分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等不同类别,分别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和措施。例如,对于特困人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对于低保对象,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并提供必要的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对于低收入家庭,通过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等方式缓解其临时性困难;对于支出型贫困家庭,重点解决其因重大疾病、子女教育等原因造成的刚性支出压力。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困难群体,设计多样化的救助项目,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例如,针对老年人群体,可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老年食堂、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针对儿童群体,可以提供营养餐、课后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针对残疾人群体,可以提供康复训练、无障碍改造、辅助器具适配等服务。三是加强社会救助项目的整合与衔接,避免重复救助和遗漏救助。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实现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社会救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社会救助需求识别和资源匹配的精准度
社会救助需求识别和资源匹配的精准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救助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救助需求识别和资源匹配的精准度。一是完善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机制,科学界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建立由专业社工、医生、教师等组成的评估团队,对困难群体进行全面、细致的需求评估,准确掌握其生活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为其量身定制救助方案。二是优化社会救助资源配置机制,实现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社会救助资源库,收集整理各类社会救助资源信息,包括政府提供的救助资金、物资、服务,以及社会力量提供的慈善捐款、公益项目、志愿服务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的智能匹配,提高救助效率。三是加强社会救助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救助政策。建立社会救助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评估,重点考察救助对象的生活改善情况、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情况等。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救助政策,优化救助措施,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始终符合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
总之,加快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努力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