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护、机制“三环相扣”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续管护走出 “长”“效”新路
XX县地处XXX北麓、河XX廊中段,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辖10镇和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总人口24.9万人,有耕地129万亩,土地确权面积107.8万亩。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引领,以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为重点,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15.6万亩,其中打造水肥一体化基地10.3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们坚持“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管护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多方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有人管、有钱管”并长期发挥效益。
多元筹措资金,破解资金难题。为解决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后一公里”,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采取政府补贴、合理自筹、企业支付等多种方式,多元筹集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续管护所需资金。一是用足用好补贴资金。202x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15.2万元,我们在严格测量项目区建设面积的基础上,按照每亩地2元的补助标准确定补助资金,由项目村提出资金使用申请,项目镇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进行审查,县农业农村局根据项目镇的审查意见提出复核意见,财政局统一审核拨付,确保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保障了群众的长久收益。二是合理收取管护资金。项目村委会成立农民用水协会,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合理制定管护费用标准,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定期公示资金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强化机制建设,确保管护长效。为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的管护机制,我们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管护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县级层面,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管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镇级层面,各镇政府设立专门的管护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的高标准农田日常巡查、维护和协调工作。三是村级层面,项目村成立农民用水协会,选举产生协会理事会,负责具体管护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每一寸高标准农田都有专人负责。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奖惩机制,对管护工作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履职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宣传培训,提升管护水平。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管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高标准农田的重要性和管护工作的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的管护方法和技巧,提高管护效果。三是举办农民夜校、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农民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管护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XX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后续管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效解决了资金难题,健全了管护机制,提高了管护水平,还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建管结合、建管并重”的原则,不断创新和完善管护机制,努力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