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路径 >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路径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路径

  经过长期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技术进步、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化救灾保障体系创新、国家粮食与安全储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安全。农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偏低等特点,以及区域农业资源类型多样、农业生态环境复杂、产业分工加快但制度化协作机制建设存在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和发展保障能力差异大等问题。此外,农业发展还面临较为严重的洪涝、冰雹、干旱、冻害、干热风、病虫害等风险,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将切实提升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路径和重要手段。但需要清晰认识和深刻把握农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基础性载体是4种类型的农业基础资源,即农业用地、林业用地、草原草场以及内河、湖泊及近海等渔业资源。围绕有效开发、科学赋能、产能提升、绿色保护等构建环节,与时俱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立农”之本。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进一步优化农业用地结构,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垦、不合理施肥等原因导致土壤退化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必须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测与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恢复和提升土壤肥力。同时,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提高这些地区的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之一,而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且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旱涝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为此,应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大中小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网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干旱缺水地区,要积极探索雨水集蓄利用、节水灌溉等技术,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增强农业抗旱能力。此外,还要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加强气象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做到早预防、早准备、早应对,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再次,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普及应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新趋势。为此,应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农机装备、精准农业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这些新技术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要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最后,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意外情况,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但在覆盖面、保障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加保险品种,提高赔付标准,降低投保成本,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这项制度。同时,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如通过设立农业再保险公司、发行农业巨灾债券等方式,增强农业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风险保障。

  总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根本途径。这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更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将其作为指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迈上新台阶。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