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范文 > 让读书成为习惯 >

让读书成为习惯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是让“读书”成为全人类的一种习惯。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并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目的也是希望“读书”成为中国人的习惯,以此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应该说,这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曾几何时,我们随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身边的熟人、朋友中,有的好多年没买过书了,有的人一年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他们闲暇时间干什么?好一点的是爬山、走路、跳广场舞锻炼身体,也不乏斗“地主”、打麻将甚至赌博的。接触书报多一点的可能要数公职人员,但他们大多是为了参加政治学习或教学,主要读的是各级主要领导的讲话、文件或教材,能够翻翻报纸、浏览网页也算不错的阅读。几年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中国在走向低智商社会吗?》一文中,提到过中国人不爱读书的现象。紧跟着外国调查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是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其次是俄罗斯人,每人每年读55本;第三是美国人,大概是每人每年读50本。而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的书不到5本。日本著名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20xx年出版的《低智商社会》,阐述了现代日本人阅读量下降,导致社会上出现了种种“笨蛋现象”。所以才有了《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人读书状况的质疑,也才有了在3月15日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专门就“读书”问题向李克强总理发问。李克强总理说他的网购经历是买书,我想这是总理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初衷吧。

  不读书的现象为什么“泛滥”?一言以蔽之,是“读书无用论”在作怪!“读书无用论”曾大有市场,如今“读书无用论”又有所抬头,尤甚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原因是人们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出现的短视,或者是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认为读书挣不到钱,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成家。今年春节期间,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早早地返回了工作岗位,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在家待着也没什么意思,不如早点回去上班。”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了一种社会心态的变化,即对知识价值的忽视和对即时收益的过分追求。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首先,从政策层面看,政府不断加大对于教育和文化的投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项目来促进全民阅读。例如,自20xx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次“书香中国”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大众的阅读兴趣。同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图书馆、书店等公共阅读场所的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环境,使更多的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

  其次,学校教育也在逐步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们开始尝试将阅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推荐优秀读物、组织读书分享会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等教育方面,则更加重视学术研究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大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电子书、网络文学、在线课程等新型阅读方式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居民而言,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获取到高质量的学习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数字阅读带来了便利,但纸质书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纸质书籍不仅便于携带、易于保存,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给读者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推广数字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应重视传统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读书无用论”现象,除了上述政策措施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媒体应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报道优秀读者的故事、推荐优质图书等方式激发公众的阅读热情;企业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如设立员工读书角、举办读书节等,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多读书、读好书。

  总之,“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以及每一个公民共同参与。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书香社会。正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民阅读则是推进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