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架一座心桥——评陆城一小陈蓉执教的《被人误会之后》
3月26日,来自宜都市中小学的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陆城一小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活动,此次活动中我们聆听了陈蓉执教的《被人误会之后》一课,收获颇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基于以上的目标,我认为陈老师在本节课中有如下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课堂各环节紧凑,始终围绕主题展开,逐层递进,组织严密。作为一个听课者,在听完整节课后,我认为教者的思路相当清晰,各教学环节井然有序,层层推进。比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有关联的问题:说说你被人误解之后是什么心情?讲一讲由于带着不良情绪,你没有处理好的事情的事例?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误会?讲一讲你智慧化解误会的事例。以及怎样用这些方法化解误会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达到本节课的目标效果。即让学生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来面对误会。
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共鸣,有助于帮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被人误会是生活中常有的事,如何面对误解,化解误解,往往是孩子们感到很苦恼的。被人误会之后怎样做才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组小品表演,生动的再现生活情景,这些素材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表演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课堂上打开了话匣子,不仅一吐为快,而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达到豁然开朗,甚至冰释前嫌的效果。
三、教师能融入活动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节课中,陈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的支持者。她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困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建议。这种平等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误会,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注重实践操作,强化技能训练,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被人误会之后》这堂课上,陈老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练习如何有效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在遇到误会时保持冷静,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在本节课中,陈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误会时保持平和的心态的重要性,并通过分享成功的案例,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她还特别强调了宽容和理解在他人的价值,倡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情感教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六、关注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面对误会时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对于那些性格外向、容易冲动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理性分析问题。这样的个性化教学,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本节课结束后,陈老师还特别邀请了几位家长代表参加课堂反馈会,与家长们分享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就如何在家庭中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被人误会之后》这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意识。它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像陈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的带领下,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