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陈文友”这个名字一点都不熟悉,人是更不认识。去年8月份,盐城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办公室带来一份资料,主要是历年来受到省和盐城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奖励人员的名单,要求我们回访核查。我拿到资料一看,有一个大丰人叫“陈文友”的,1991年与犯罪分子搏斗负伤,1994年被省政府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是相当的高。虽然20xx年底就到政治处接手见义勇为等相关工作,但是这件事我既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在移交的资料里见过。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见义勇为工作过去一直是政法委主抓的,直到1997年才整体移交公安机关。那时候,没有电脑、台账资料都是手写,捆捆扎扎就算是资料归档了,所以移送材料环节上造成脱节。这么多年上级慰问名单里也一直没有见过“陈文友”。“他在不在人世了”,我想,从简要的事迹上我推算老陈最少70岁了,他以前是浴室的工人,加之身体受伤,可能早就不在了。于是,我通过人口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发现了“陈文友”,从信息上看,正好70岁。于是,根据人口信息登记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前后联系了3天,打了几十次,电话一直忙音。……我心想必须见到老陈,二十几年过去,把这么一个勇斗歹徒的英雄冷落一边,不能再等了。我根据登记的家庭地址摸到百富达小区,再三打听摸到了单元,我敲了又敲门,就是没有人答应。我于是敲开对门,询问情况,确定老陈还健在。我把我的手机号码给他,麻烦请他通知老陈和我联系,但他不肯要,说公安局的人找,我不想带信。这是国人的通病:怕惹事。我就跟他讲,没事,老陈是好人,是见义勇为老先进,我是送慰问金给他的。对方这才放心地说:这......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或定制代笔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