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握“高质量”的方向,关键是要在经济发展中贯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厘清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些模糊认识,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再靠传统的资源消耗,而是要把创新当作关键变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创新才能释放出带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强大动能。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由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型中,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解决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引进人才和自主培育双管齐下,为创新提供人才支撑。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并通过高质量发展为创新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形成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不能把经济高质量发展简单等同于物质指标增长,关键是要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均衡性、整体性问题。“木桶原理”表明短板对整体的掣肘,说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经济高质量发展谋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要求区域、城乡、产业、人口布局等协调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物质指标的增长,而应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和整体性。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不仅是应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具体而言,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绿色技术,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同时,要强化环境监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放是国家进步的前提,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孤立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此,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确保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共享发展,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聚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重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等。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要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生育,优化人口结构。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总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协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在实践中,我们要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用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