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三农”气象服务作为重中之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牢牢稳住了农业基本盘,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新起点上,农业生产越往前走挑战越大。这不仅源于刚性需求持续增长、稳“量”提“质”要求高,也来自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近10年,我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600多亿斤。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蓬勃发展、智慧农业转型升级、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的当下,亟待更充分发挥精细气象服务“趋利避害”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国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胸怀“国之大者”,把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方向盘”。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支撑,气象为农服务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要求,国务院出台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x-2035年)》要求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三农”气象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一方面部门合作高位推动,202x年国省两级气象和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助力农业防灾减灾从“灾后救助”转向“灾前预防”。另一方面减损增产两手发力,深度融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创新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方式,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服务农业生产大局。得益于智能气象节水灌溉服务,内蒙古突泉县取得玉米种植“两节、两减、一增”的显著效益,气象效益贡献率20%-30%,真正做到知天而作、藏粮于技。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中国气象局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加大了对农业气象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科研平台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农业气象领域的研究。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共同推进农业气象科技的发展。例如,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多个高校合作,建立了农业气象大数据分析中心,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农业气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报和服务。此外,中国气象局还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气象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会等形式,提升基层气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同时,中国气象局还积极推动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与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了多项农业气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例如,在江苏省,中国气象局与当地政府合作,推广了“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多种农业气象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工具,能够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参数,并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服务。通过这一平台的应用,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山东省,中国气象局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开发了“农业气象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历史气象数据和当前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周期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帮助农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气象局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分享中国的农业气象经验和成果。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参加国际会议、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农业气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202x年,中国气象局与非洲多个国家签署了农业气象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的气象保障能力。此外,中国气象局还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气象标准的制定,推动全球农业气象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这些国际合作,中国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一是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气象科技的突破和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气象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气象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在农业气象领域的经验和技术,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四是强化基层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气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确保农业气象服务真正惠及广大农民。通过这些举措,中国气象局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