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这次党课的主题,是乡村振兴。大家知道,从201x年开始,我国把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今年9月23日是秋分日,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讲,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研究决定的,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我国很多群体都有自己的节日,比如教师有教师节、妇女有三八节、老人有重阳节、儿童有儿童节、护士有护士节、记者有记者节等等,现在农民也有了自己的“丰收节”,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向全社会传递了尊农重农、兴农爱农的价值取向。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一是如何看待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是如何强化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
一、如何看待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并列为七大战略,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要实施好这项战略,加快乡村振兴推进步伐,我们首先要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图把握准、领会透。第一,要弄明白中央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从国际经验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发达国家也曾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增速放缓、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闲置和农村衰落等问题。但是当一个国家城镇化率超过50%,资本、技术等要素会向农业领域流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70年代的欧洲一些国家相继出现这种趋势。这些国家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施本国版的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成功扭转了农村发展的不利局面,为全球乡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农业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农业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打破城乡壁垒,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农业资源和市场潜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长远考量。只有深刻理解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意,才能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的方向和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二、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后,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确保乡村振兴取得实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形成合力。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导向。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同时,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确保乡村振兴的资金需求得到充分保障。此外,还要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其次,要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活力。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泉。要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权益,激发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集体资产所有权,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要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农民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积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多业态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发展壮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建立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要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其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要完善农村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三、如何强化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强化支撑保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作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乡村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考核评估,将乡村振兴成效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围,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保障资金需求。资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要将乡村振兴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确保资金规模与乡村振兴任务相匹配。要创新财政支农方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法治保障。法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法进程,制定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依据。要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细化具体政策措施,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依法打击各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乡村振兴创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引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支持度。要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在乡村振兴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发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乡村振兴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五是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要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保护好农村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需要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