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XX县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强化顶层设计,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探索实施了“1+4+5”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健康扶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脱贫新模式。截至201x年11月,全县未脱贫人口仅剩7户16人,贫困发生率从20xx年的10.9%降至0.02%以下。其中,“易地搬迁+”扶贫模式将住房保障、产业引领、优化基层治理相结合,真正实现了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的目标。在201x年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该模式被评为“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一、坚持以民为本、优化服务,让贫困群众“搬得出”
坚持把群众意愿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出发点,无论是前期动员、选择地址、方案设计,还是工程建设、产业规划、资金监管等,都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确保了易地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夯实责任强驱动。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扶贫办、农牧局、财政局、发改委等14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狠抓推进落实。二是整合资金保落实。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的原则,201x年以来,全县整合各类资金近3亿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和幸福互助院61处,发展配套产业。三是宣传动员促搬迁。针对部分村民存在的不想搬、不愿搬、故土难离的想法和顾虑,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逐一走家串户,与群众沟通,面对面做工作,开展政策宣讲,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和具体困难,打消思想顾虑。同时,把新村民居做成效果图,把搬迁过程绘制流程图,把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图,引导村民立足当前,看到愿景,实现由“要我搬”变为“我要搬”。201x年以来,全县共搬迁安置1999户、46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3户、4065人。四是精准识别不落人。按照“一表两票三关四书”的原则,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都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二、注重产业发展、增强后劲,让贫困群众“稳得住”
易地搬迁不仅仅是解决住房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发展,让搬迁群众能够稳定就业、持续增收。一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确保每个搬迁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强化技能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提供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用工信息,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四是完善配套设施。在搬迁安置区建设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搬迁群众的生活条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x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2亿元,带动1500余户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
三、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效能,让贫困群众“能致富”
易地搬迁不仅改变了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更需要通过加强基层治理,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搬迁群众能够融入新环境、过上好日子。一是健全基层组织。在搬迁安置区成立党支部、村委会,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创新治理模式。推广“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将搬迁安置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管理和居民服务。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精准服务。三是丰富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技能培训等,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邻里和谐。四是加强法治教育。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搬迁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01x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培训搬迁群众3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XX县通过“易地搬迁+”扶贫模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更通过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实现了搬迁群众的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未来,XX县将继续深化这一模式,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思路,为全国脱贫攻坚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