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了‘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了运用好“千万工程”中蕴含的理念方法,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切实守好底线红线。确保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要统筹把握好保数量和提质量的关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多途径新增耕地,完成好耕地保护目标。确保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围绕提单产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切实完成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务,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特别是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确保群众吃得饱吃得好。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要紧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抓紧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把乡村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农村,落实好“四个一批”要求,切实增强脱贫群众自身发展能力。提升乡村振兴驱动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要做优精深加工、搞活农村流通,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集群乡村产业、打造载体平台,推动政策、要素、服务各类资源整合,在壮大经营主体上加快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科技的引领作用。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引擎。各地应积极推广智能温室、精准灌溉、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业技术,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科技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生产管理。此外,还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贯穿于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绿色养殖等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可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绿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还要注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村魅力的重要来源。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资源,让乡村成为留住乡愁、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同时,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内在品质,还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乡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关注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是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引导村民依法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二是要加强法治建设,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法治观念,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要推进德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明乡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协同发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短板弱项,精准施策,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