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加强古籍工作增强文化自信
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可以为今天的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值得深入挖掘、认真汲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们深刻认识古籍文献的重大意义,活化利用古籍文献传承、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古籍工作全面发展指明了道路。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为今用、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宝贵资源。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事业,1958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整理和出版古籍计划草案》。此后先后制定出台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1—1995—20xx年)》等古籍整理规划性文件,持续引导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是202x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全面论述了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就完善古籍工作体系、提升古籍工作质量、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强化古籍工作保障等做了全面部署,是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古籍工作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古籍工作的认识,把古籍工作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切实提高古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古籍的普查与登记工作,建立完善的古籍数据库,实现古籍资源的数字化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古籍保存中的物理损坏问题,还能大大提升古籍的可访问性和利用率,使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次,要加强古籍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对受损古籍进行科学修复,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同时,还要加大对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古籍保护队伍。
在古籍的研究与利用方面,我们应注重将古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如编纂出版、展览展示、影视制作、网络平台等,让古籍中的智慧与思想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术界对古籍进行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古籍的普及与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开设古籍阅读课程、举办古籍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我们应积极拓展古籍工作的国际合作渠道,与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机构等开展广泛的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通过组织国际性的古籍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古籍的魅力和价值,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古籍保护技术和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古籍保护体系,实现古籍保护工作的国际化、现代化。
总之,古籍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古籍工作的各项任务,不断提升古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又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古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开创古籍工作的新局面,让古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